盲生语文教学中直观教学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5-15 15:14     浏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们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的。”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感知觉,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眼睛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在我们大脑中85℅以上的信息来自于我们眼睛从外界所获得的。然而,盲童由于视觉障碍,影响了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感知,妨碍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如何弥补盲童的生理缺陷带给他们认识上的困难呢?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学,培养盲童的观察能力,发展盲童的形象思维,是弥补视觉缺陷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直观教学就是运用感官直接观察或接受事物的方法。盲生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就是运用盲童触觉和听觉等感官去观察或接受事物的方法。

 

  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缺陷原因,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都很贫乏,明眼儿童学龄前通过观察就能积累不少的知识经验,而视障儿童却不易感知。特别是先天性视障儿童,在积累知识和经验方面更远不如明眼儿童。再加上从小家长对他们教育的忽视,致使盲童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听觉来获取信息,认识事物,这就给盲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带来了局限性。那么这种依靠听觉感知事物的缺点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说话时语意不符。盲童对听觉的依靠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去运用其它感官感知事物,认识世界。对许多事物缺乏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头脑中记住的许多词语由于缺少视觉表象而导致概念不正确或不清楚,从而导致说话时语意不符的现象。比如“月光”、“白云”、“闪电”等词语。他们在语言中虽能应用,但因头脑中没有这些词的真实形象而往往错用,造成了许多盲童在语言与具体事物之间产生脱节出现语非其意的现象。

 

  其二、在现实生活中盲童虽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许多事物,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很难呈现出这些事物的具体形态,往往出现语无其形的困惑。如:盲童每天经常听到公鸡的叫声,却并不知道公鸡的外形特征;知道飞机是一种交通工具,能在天上飞,但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这些都给盲童的正确的理解与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课文里出现的哪些代表一般事物或表示简单动作的词句。对他们来说似乎是远不可及,哪些表示不同意义的词对盲童来讲更是“丈二和尚——摸不住头脑。”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弥补盲童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感性知识不足的缺点,使他们茅塞顿开。从而使课堂上的“教有所指”产生“学有所知”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直观教学既充分发展了盲童的各种感官功能,提高盲童视觉以外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同时也丰富了盲童的内心世界,大大提高了盲童的学习兴趣,增进了盲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使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盲童的心中。那么直观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 触摸教学教具

 

  盲童的视力缺陷,使盲童对许多事物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形。直观的教具能够使盲童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具体形态,了解物体的特征属性,加深了盲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课堂上可采用直观的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跳伞》这一课时,我拿出一般的雨伞作为教具,让学生触摸其结构后再讲解降落伞的结构和性质与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边讲解乌鸦喝水的方法边用实物直观演示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入只有半瓶水的瓶子中。让学生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触摸瓶子里的水的变化,再一边理解课文。这样不但易于理解,而且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演示后会记地更加深刻、更加牢固,也增加了盲童的感性知识。

 

  另外,学生在触摸教具的过程中,掌握触摸方法是最主要的。如果让学生无顺序、无规则地乱摸一通,到头来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使学生对所触摸的物体产生整体的概念。因此,在触摸教具时,一定要反复强调触摸的方法,让他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先了解物体的全貌,然后依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触摸各部分的主要特征,从而使他们有条理地认识物体。在指导学生触摸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连贯的问题,启发他们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加深盲童对事物的认识。

 

  世上万物,形态各异。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通过类推法和比较法来认识事物。如:认识狼和狗,鹅和鸭……教师只需要讲清楚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二、 生动、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

 

  听觉是盲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部分盲童喜爱听小说、相声等语言类的节目。盲童长期以来对听觉的依赖性,以及他们对各种声音、音频、音律都有着较高的敏锐感。我们应该抓住盲童的这一特点,利用语言来对他们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关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地理空间、人物表情变化等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让学生学会并领悟到这些知识,就需要借助盲童敏锐的听力和教师直观的语言来进行学习。此时教师一定要运用委婉细腻、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描绘,使盲童感受到各种事物之间惟妙惟肖的变化,让盲童在心中构绘出一幅特有的画面,让他们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课文《秋天》时。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寥寥几笔勾画出秋的绚丽迷人,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金色的稻子、火红的高粱给秋天带来了成熟的美、色彩的美。

 

  三、 标准、协调的动作模仿指导

 

  盲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向周围人模仿学习的机会。致使盲童虽听过许多有关动作的词却不理解具体的动作。即使有的动作能够比划出来,但与正常人的得体动作还相差甚远。常常出现动作不协调的现象,甚至有的动作虽然能做出来。但由于其滑稽而让人忍俊不禁。因此对课文出现的那些表示基本动作的词,如: 跨、挥、踢、伸……需要教师认真地讲解其要领,并耐心地加以具体的动作示范与指导,纠正他们的“盲态”,加深了盲童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时,根据人的遗忘曲线规律。如果在教会盲童做这些表示动作之后,没有再让他们多进行规范练习,盲童不仅会把所学的忘掉,而且还会出现动作反串的现象。因此要让盲童理解并学会做那些表示动作的词,就要坚持多讲多练,常抓不懈。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盲童的举手投足才会显得和谐得体,才能有效地避免盲童继续向着他们的盲态方面发展,使之逐渐在日常的行为动作上给我们树立一位“健康人”的形象。如:学习《过桥》一课时,出现了“背过来”“背过去”的动作。为了让学生理解当时雷锋的所作所为,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示范,既掌握了动作的要领,又明白了雷锋叔叔帮助小同学的良好品质。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四、 创设教学情景

 

  课堂上直观教学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盲童感性知识的不足,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够搬到课堂上进行教学的。因而要让盲童到实地去感受真正的生活,使盲童的内心更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带领盲童进行一些参观、游览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会知识,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学习课文《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公园里,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他们利用自己健全的感官去感知树枝发芽了,草地长出嫩芽了,花儿开放了,尽情地领略春的生机,享受美好的大自然。

 

  直观教学为盲童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指导,加深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点燃了他们对生命的希望之火,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田,帮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狮教育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6 www.bdqnszjh.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